发布日期:2025-04-14 02:03 点击次数:127
作者: 李晓
在诗史中,杜甫是一位绕不开的丰碑式人物。后人习惯将“李杜”并提,但实际上,与那位“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”的李白相比,杜甫的人生路径显得更加深邃与曲折,也正因此,他才有资格来成就这段“诗史”。在《杜甫传》中,我们尝试再次走进人物内心,倾听历史回响。
提及杜甫的诗,用“沉郁顿挫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。无论是意象、基调,还是叙事情节,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心系苍生、忧国悲己的情怀,与那些流连光景、浅吟低唱的诗作相比,“史诗思维”得到了充分体现。缘何会有如此特点,这与他个人经历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大时代密不可分。
或许,每个人的成长,总是带有原生家庭的痕迹。对于杜甫而言,同样如此。他的祖父杜审言,是一位对唐代近体诗影响深远的人物,其人生志向与操守深刻影响了杜甫的价值理念。“诗是吾家事”深埋于杜甫的心底,并成为他的志业追求。当然,除了诗歌,家国抱负也在他的骨子里沉潜下来,因为祖上征战沙场、建功立业的事迹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与鞭策。身世,在某些方面给了杜甫以荣耀,也给了他一份沉重的责任与期许。怀抱如此志向,他开始在求取功名的路上艰难跋涉,但历经一次次摧折之后,不得不携满腔悲怆、郁郁而归。这种家世以及人生际遇,为他的思想情感奠定了一个沉郁的基调,也成为他后续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底色。
有人说,杜甫是一个直面大时代的诗人,他几乎与开元盛世“同龄”,目睹并经历过盛唐的恢弘气象;但中年之后又经历安史之乱,深切体会到兵燹劫掠、流离失所的人间悲剧。鲁迅曾提及一种人生体验:有谁经历过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吗?那他一定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。人生如此,时代亦然。当唐朝由盛而衰并经历了瞬间坍塌之后,由此带来的世事变迁以及个人境遇的改变,都足以让大时代中的每个人慌乱无措、惊恐不已。身处这样的时空转折点上,他直面时代的沉落而发出悲怆的呐喊,这声音足以震颤民族心灵、唤醒家国记忆。可以说,动荡时代造就了伟大诗人,而诗人也在泣血饮泪中凝思着生命的沉吟,以深入事实肌理的细腻笔触为后人还原了另外一个观察历史的侧影。
身处历史的惊涛骇浪中,杜甫的眼光一直朝向人民,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与百姓感同身受,纵然此时的他也是身若浮萍、颠沛不安。他亲自走进行伍,感受着普通人在这场动乱之中的生存现状,所以就有了三吏三别,有了老妪老翁、新婚夫妇、服役士兵的悲伤哀愁。或许,与宏大的历史、惨烈的战场相比,这些来自个体的情感与经历微不足道,但就是这些毫末之事,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,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,也是值得记载于史书中的一笔。因为,我们的历史,既需要有人拿着望远镜以洞察其趋势,也需要有人借助显微镜以探寻其幽微,这才是事物的全貌,才是极具深刻度与真实性的历史。
杜甫一生辗转,但终未能获得登上庙堂之殊荣,但他以民间立场去关照生活、关照生命,将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情怀一直寄托于心头,他用这种精神书写了一部“诗史”,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。他的精神哪里来?来自家族文化的影响,来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,更来自于传统儒家观念中“兼济天下”的理念根植于心、深入骨髓。